搜索

您的关键词

学院新闻

【河南工人日报】2015年7月8日第3版

 

  尽管“愚公移山”只是个历史的传说,但壮阔着他理想的高度和广度;尽管“王屋山高”遮挡着观世的视野,但激励着他奋斗的志气和勇气!

  出生、成长于王屋山坳里的郭天财,童年、少年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和饥饿作斗争。他的家离学校有20多公里的山路,途中要路过一家工厂。他时常能“窥见”工人们吃饭的情景,老大的碗里有馒头、米饭和烩菜,烩菜里有白菜、猪肉和粉条。“当时馋得我能回味很长时间,就想,如果一个星期能让我美美吃上一顿这样的饭菜,啥都不想了!”40年后回忆起往事,郭天财依旧感慨万千。

  也就是这能吃上“白面馍馍”的淳朴愿望,开启了郭天财人生的理想。

  30多年来,郭天财长期扎根教育、科研战线,桃李芬芳、业绩卓著。他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他还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等重要职务。

 

  小麦高产的领军人物——他为丰盈“中原粮仓”呕心沥血、夯基固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小麦的平均亩产只有可怜的40多公斤,而到了现在,随便挑上一亩地,就有500公斤以上的收成。这就是科技进步,也是以郭天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努力的结果。

  郭天财从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前身为河南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从著名小麦专家胡廷积教授加入小麦科研团队。上世纪80年代初,在恩师胡廷积升任河南省副省长之后,郭天财接过河南省小麦高稳优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这一重担。

  地少人多的国情让我们国家的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郭天财立志要为打破这个紧箍咒做出最大努力。

  他带领团队通过对河南冬小麦根系发育、穗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生态生理以及栽培调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了河南三大地区冬小麦根系构型特征及高产冬小麦健壮根群的形态生理指标,由这一理论作指导,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初步成形:既以优选品种、壮根调穗、构建高质量群体、促进花后物质转运积累和“多穗型品种宽窄行缩距匀播、前氮后移促穗重,大穗型品种窄行密植匀播、冬稳春早促增穗数”为核心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成果被学界称之为“河南小麦栽培核心技术体系”。

  但是,任何科研成果,都必须在实践中予以验证。

  大田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河南小麦栽培核心技术体系”使温县、博爱县成为我国首批小麦千斤县,焦作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在浚县首创小麦1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1万亩连片平均亩产690.1公斤和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00亩连片平均亩产1770.5公斤三个国内相同生态类型区同期同面积高产记录;2014年在修武县创造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的全国冬麦区整县建制最高产量纪录;2015年河南广袤的小麦主产区平均亩产780.9公斤,再创新纪录。

  郭天财在小麦高产栽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引领了我国作物高产栽培方向,为从技术上支撑河南小麦总产实现“十二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全国小麦持续增产树立了样板。

  但是,一个探索者的脚步并不会只停留在追求高产上,由郭天财主持制定的“无公害小麦安全生产技术规程”(DB41/T398-2005)地方标准,于2005年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而通过与面粉加工企业结合首创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曾轰动全国,被称为“郑州经验”“郑州模式”。郭天财团队的科研成果推进了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的步伐——即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郭天财常说他是“四农”人物:他生在农村,上学上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研究的是农作物,工作在农业大省。他说他能在农业科研上取得一些成就,也就得益于有这“四农”大平台的“滋养”。而接“地气”的工作、接“地气”的品行,也让他获得了一个既响亮又“土得掉渣”的名字——郭小麦。

 

  立规建制的高级参谋——他为“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提供着强大的技术支撑

  农作物界有一个“公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

  而在河南,要知小麦生产,就问郭天财。温县祥云镇大尚村村民侯大根就说:“要想小麦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这得问郭小麦。”

  种地,咋种?不光是农民关心,也牵挂着国家领导人的心。给农民传授技术、指导生产,是“立竿见影”的高参,而给国家领导人和省领导提供技术咨询,是“意义深远”的高参。

  201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郭天财向总书记介绍了小麦田间管理和河南小麦生产总体情况(新华社2014年5月10日报道)。

  多年来,郭天财还曾陪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以及农业部和省领导到河南各地视察调研小麦生产情况,积极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和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1月,我国出现历史罕见冰冻天气,他及时撰写“强降雪降温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春季麦田管理措施”的建议,省政府在全省农区落实他的建议。2008~2009年冬春期间河南全境连续12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当时就有人断言“夏粮至少要减产20%”!农民们看着不断发黄枯死的麦苗寝食难安,省领导找郭天财要“救灾妙方”。凭借科学分析和多年的经验,他给出了具体对策,并在省农业厅的主持下,全省范围内实施“郭氏”抗旱保苗法,最终创造了中原大地大旱之年大丰收的传奇。时任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深有感触地说:“河南小麦连年丰收,特别是在大旱之年再创历史新高,郭教授立了大功!”

  郭天财每年都参加或主持制定全国和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方案;他还与农业部小麦专家编著出版《现代小麦生产技术》等技术资料,并发送到全国小麦主产区;他主持制定的河南省豫北高产灌区、豫中补灌区、豫南雨养区和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一经推广就成效显著。他还应邀到安徽、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多次为农业部的培训班作小麦生产技术报告。

  正是由于有郭天财的重大贡献、正是由于河南在小麦栽培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全国唯一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国麦”或“国麦”中心)才落户郑州;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国麦”中心,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作物学才成为迄今为止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亦教亦农的顶级大咖——他为把“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栖风宿雨、连更晓夜

  郭天财曾自嘲地说他前面是教师,背面是农民。

  他的确是一位有名望的教授,他要给本科生上大课,要给硕士生“吃小火”,还要给博士生“设单灶”。他深知,培养学生、教成学生,是永续中国人“白面馍馍”梦想的最好途径。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上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的郭天财,如今已是师教有成、桃李满园,许多学生也都成为小麦生产领域的佼佼者。

  但郭天财更像个农民。每当小麦进入春管期,他也就进入到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期。他随身揣有两件“宝”:一把小扁铲、一个钢卷尺。小扁铲用来挖苗、察看苗情,钢卷尺用来测量土层和茎高。

  有一年春节期间,郭天财对学生王永华说:“永华,农民一开春就要管理小麦了,趁学校还没开学,我们下去转转。”在滑县调研时,郭天财碰见几个农民正给一块晚播麦田施肥浇水,当他了解完情况就耐心向农户讲解起来:“晚播麦田不宜施肥浇水,现在看着苗小就认为他缺吃、缺喝,其实错了,现在苗小是因为播种晚、积温少、年前生长时间短所致,是温度不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地温。”说完,他给将信将疑的户主留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让农民多和他联系。

  2014年10月14日晚上,郭天财接到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发谊的电话,请求他指导种粮大户夏三德种地。郭天财第二天赶到耕种现场,对夏三德说:“播种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的后期管理,所以一定要抓好播种关,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土碎的标准。”2015年夏收,夏三德的小麦获得大丰收,每亩增产40公斤左右,3000亩小麦平均亩产接近700公斤。

  “郭小麦来看麦子了!”2015年4月15日,听到消息后,农民们纷纷赶到兰考县城关镇把郭天财团团围住。“播前每亩施复合肥1袋、尿素20斤,肥力够吗?现在已经打苞,这样的麦田还咋管理?”农民邱海军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郭天财笑着一一作答。

  在兰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郭天财对当地种植的周麦27品种提出了诊断意见;在民权县、在杞县……郭天财“马不停蹄”地奔波着。

  省政府曾奖给郭天财一辆轿车,但他忙的时候根本跑不过来,就有朋友打趣说,政府下次要再奖励了,就奖给郭教授一架飞机。

  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大咖,他是农民心目中的靠山、救星,他的一言一行释出的是智慧的火花和向前的力量。

  民以食为天,郭天财的事业是“天大”的事业。他是专家,要搞教学和科研。但他更懂得粮食和种地,他要努力把“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

  郭天财,郭小麦,一个耕耘在中国最大麦田里的追梦者……

 

  点评:

  他怀着“白面馍馍”梦走出大山,并为这个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奋斗了30多年。在农作物界,搞育种容易成名,容易被重视,也容易出成绩。但郭天财甘于寂寞,他坚守在小麦从下种到收割200多天的栽培管理期,用实际行动和科研成果回答了“种啥?咋种?咋管”的小麦成长大课题。他还是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高参,是农民保丰收的靠山,是学生成才的恩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纪录,引领了我国作物高产栽培的方向。

Baidu
sogou